中华放生文化之源
智者大师放生潭
燕窠村边有日夜奔流、清澈如镜的始丰溪,溪水九曲廻环,在山崖幽谷中形成碧潭,在山崖中形成碧潭,有大有小,深不可测,潭中游鱼无数,乐在其中,让人赏心悦目。这里有个大潭叫“放生潭”因智者大师在此放生,时间已过去一千多年,是中华大地鱼类放生最早的地方,所以也叫“中华放生文化之源”。
现在我们先从智者大师说起。
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,天台、三论、法相、华严、净土、律宗、密宗和禅宗。只有天台宗以实地命名,他的创立者是南朝陈
· 隋之际的高僧智顗。
智顗(538-598)字德安,俗姓陈,原籍颖川(今河南省许昌市)出生在荆州华容(今湖北监利)的一户显宦人家。18岁为僧,23岁从光州大苏山慧思受“一心三观”之法,30岁赴金陵(今江苏南京市)在瓦官寺讲经说法八年,名声特大。陈宣帝尊其为“国师”。有时“停朝一日,”众位王公大臣都要去听智顗讲《妙法莲华经》(法华经)。
以后几年,因徒众越来越多,真的听经得法者越来越少。智顗担心长久下去,不利修禅入定。于是他决心抛开繁华的金陵,去找一个“深山绝人”之处,这个地方就是天台山。他对门人说“天台有仙宫,可比蓬莱,若息缘兹岭,啄峰饮涧,可展平生之愿”。于是他不顾僧俗泣涕挽留,于大建七年(575)秋九月,率领慧辩等20余人离京赴天台。
在僧传中他写道:
初入天台,历游山水,吊道林之拱木,庆昙光之石龛,访高察之山路,漱僧顺之云潭。数度石桥,屡降南门,荏苒淹流,未议卜居。
智者到天台后就是这样不辞辛劳到此寻访栖身立命之处。
老天不忘有心人。有一天,有位老僧托梦给智顗,说他的安身之处在佛陇,日后有王者乐助,在县城近处建寺开宗,这就是“寺若成
· 国即清”的国清寺。也是天台宗的开创地。智顗在天台大力弘扬天台宗,先后 十二古刹(道场):修禅寺、太平寺、真觉寺、高明寺、天封寺、清心寺、禅林寺、九明寺、方广寺、西竺院、华顶寺和国清寺。智顗对每座寺庙精心选址,选在背山石溪,幽幽深谷,澄神自照的好地方。
南朝陈太建九年(577)陈宣帝敕赠修禅寺匾额,下言称智顗为“佛教雄杰”、“国之望也”,讲天台一半赋税交给他安排使用,以后天台宗兴旺发达,建立起以《法华宗》为根本经典,以“一念三千”,“三谛圆融”组成“性具实相说”作为中心理论,以止观并重,实慧双收为最高修行原则,以“五时八教”为渐进式的判教理论,使天台宗成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化的第一宗。从此智顗名扬天下,被人尊称为“释迦再现”。
隋炀帝(晋王杨广)在开皇十八年(598)留下的寺图样式,兴建了国清寺,成为天台宗开创地,功德无量。从此隋炀帝尊称智顗为“智者”智者称隋炀帝为“教观总持”。从此智顗之名被智者大师替代传世。
一天,智者大师出天台西门考察始丰溪,乐山亲水是大师一生欢喜的美事。出城不过十里,到达一个叫燕窠的地方,大师认为这个村名有些奇特,这里是人寓,住有不少百姓,怎么会叫燕窠呢?一问方知,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燕子在此做窠繁殖后代,而村民善待燕子,不驱不打,给予物食,人燕和睦相处,由此燕窠村出了名气。智者听了以后,顿觉此地百姓善良可尊,是周边百姓的榜样,更需虚心讨教。一位叫裘祖兴的老人告诉智者说,这里家家户户堂前檐下都有燕子筑的小窠,百姓和燕子相合相生,相互关爱,是人鸟和合的典范。燕窠还有一个极好的村规:“不杀堂前燕,不食三月鲫,不捕幼鱼虾”。所以这里成为鱼、燕等生物生存繁荣的天堂,年年飞燕成群,游鱼满潭。智者听了大为高兴,对裘祖兴老人说,不杀限捕当然好,但这样还不够好,应立规立约,每年春天主动收育鱼苗在水中放生,使溪中各种鱼类资源得以补充,使始丰溪成为“鱼乐园”。裘祖兴听了,拍手叫好说仰仗大师大发善心。智者又说,附近的禅林寺,松隐居都是我开创和修行过的地方,这里有许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,托梦都希望行善积德,做放生这样的好事他们都会出钱出力的参与,我还要去告知天台县衙和台州府衙的官员,请他们也来与民同庆同乐,把放生这样事情办得完美隆重。裘祖兴老人听了觉得智者大师想得十分周全,连连道谢。
过了不久,由智者大师亲自组织,燕窠百姓积极参与,府、县衙门官员到场,四邻八乡前来道贺的放生典礼在燕窠村钟鼓岩下放生潭举行,先是由智者大师率众上香祭拜东海龙王(统管江浙一带海域)随后朗读《金光明经.流水品》文中说:鱼类放生要“先施鱼以水,再施鱼以食,后施鱼以法。”只有这样鱼才能活,生态才能平衡。县官宣读放生之疏,文中有:
……悠悠万物,相克相生,天下生灵,相互关爱,送一鸟上天,放一鱼入水,都是有荣族类,善心彰显,生生不息,繁荣万代。……..
不一会,裘祖兴等人将放入畚斗井中鱼苗,加水浮出水面,慢慢地让他们游入始丰溪中,但见二、三寸长的小鱼摇头摆尾涌出井口,慢慢地向四周欢快的散开。
智者大师组织放生典礼,使一些鱼苗通过溪中“海眼”(水下通道)直通灵江出海口处龙宫所在地、龙五看到许多鱼类,欢快来报获得放生,十分高兴,非常感谢智者大师和燕窠等地百姓放生之恩得。马上派龙子和蟹将到天台谢恩。
以后,台州府衙还作出规定,对捕鱼者给予一定的限制,对灵江、椒江各地的罾网等捕鱼工具进行收缴,使水族不断昌盛。
当地百姓为牢记放生善举,将放生潭改名为“龙潭”,不久龙潭之水越来越清,越来越甜,成为当地一景。这也是应验了智者大师所言:“有燕筑窠之所,必为良善之地。”
放生之美,美在向善积德,世间和美和谐,燕窠村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,生态平衡,永不可忘。
上一篇:安科村传说 大禹庙
下一篇:没有了